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发布2017年政法为民惠民十大项目
发布日期:2017-03-03

 

本报讯(记者吴文龙)2017228日上午,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法系统为民惠民新闻发布会,通报常州市2017年政法为民惠民十大项目。

按照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提升年”动员大会的部署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对公众安全、公正效率、司法服务和队伍形象的新期待,常州市政法系统研究推出“2017常州政法为民惠民十大项目”:

一是简化流程、便民诉讼。市中院设立速裁庭,基层法院设立速裁庭或速裁组;对案件加强甄别,繁简分流,简案快审、难案精审;在全市法院打造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实行“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诉讼,让人民群众在司法领域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是破解执行难、防止法律“白条”。全力攻坚“执行难”,提升两级法院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执行效率;深化“阳光执行”,实现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公开透明,让执行工作成为“看得见的公正”;加大执行救助力度,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切身困难问题,彰显司法关怀,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三是公益诉讼、保障民生。针对环境资源、食药安全等领域的侵权行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公益诉讼办案机制。

四是送法进企业、为发展护航。通过法律宣传、咨询、服务及惩防涉企犯罪,满足企业法律需求,防范企业经营中的各类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干部、职工尊法、学法、用法。打造全省首家民营经济法治护航中心;开展“企业走访月”、“送法进百企”等法治服务活动;组织法治宣讲团,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开展“十百千”行动,举办10场针对企业的专项法律讲座,优选100家企业涉刑法治案例,培训1000名企业法务人员。

五是加强安民建设、提升公众安全感。提升民生“小案”破案率、街面见警率、管事率、抓获率和视频覆盖率,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环境。重组巡防体系,新建724小时值守的综合警务工作服务站,增配5辆移动警务车,加强街面和社区巡防,深入开展“亮灯行动”。升级技防建设,新建主城区500个(套)高清视频监控和高清卡口,完成10万户技防入户。在全市选树一批“平安法治示范村”,在老小区建设一批“智能放心车库”,推进社区多元共治和网格化管理,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

六是优化便民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拓展服务企业措施,做优合成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服务企业“清单化、一体化、规范化”,实现小微企业全覆盖,推进“平安企业”创建。建成常州公安“微警务”二期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智能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新建一批出入境、身份证自助办理点,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构建市、区、镇街、巡逻岗亭四级服务网络。

七是加强交通管理、方便百姓出行。确保不发生大规模、长时间拥堵,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压降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对市区22个重要交通堵点落实“一点一策”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二号线施工疏解方案。启用恶劣天气信息发布系统,加密高速、高架道路交通管理科技设施和交通提示引导设施。

八是法润百姓、法律服务送温暖。实现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军烈属的法律援助;开展公证“助残月”、“敬老月”活动。

九是感受身边法治。建成一批部门法治主题公园,结合百姓需求,运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开展以案释法,不断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全民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建立课件库、视频库、案例库,提升“法治大讲堂”效能,深入一线开展1000场以案释法活动,办好“有请大律师”电视法治栏目,开展法治示范小区、法治示范校区建设;组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人才库,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十是调解优先、化解纠纷。开展“无讼、少讼社区”创建活动,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增强基层矛盾纠纷风险防控能力;继续发展以“常州老娘舅”电视调解栏目为重点的新媒体调解;分批在全市93个公安派出所“派驻式”人民调解室开展“律师驻所援助”。

 

主办单位:常州市总工会

地址:常州市和平北路166号

电话:0519-8810612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6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