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乘数效应
发布日期:2023-11-30  来源:劳经部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庄惠芬

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时代、……一场关乎“未来教育”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面对这样的变革,我们的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教育人似乎一下子有点猝不及防。于是我们去寻找同样有着这样的危机感的人,一起相遇、一起相约、一起相知、一起出发。就这样的一群人,会在一起行走中产生奇妙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就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挖掘他人的才智,激发他人的潜力,对他人的影响就像乘数效应一样,亦如滚雪球那样,不断叠加、翻倍。总有魔力让周围的人变得更加出色,消耗较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一、文化场,劳模创新工作室价值认同的另一种召唤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工会组织发起、领衔人的感召、成员们的吸引而组成。我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一下子来了二十多位成员,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成长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是指在支持和参与共同研究领域学习的情境中,经由意义协商和身份认同而形成与发展,以理解、分享和创新教育实践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结构。在我们看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该成为这样的成长共同体。

1.相遇:你为什么而来?

每一个走进庄惠芬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我的第一问都是:你为什么而来?安于现状、平稳度日、每天可以不断重复,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加上额外的这样一份要求?几乎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回答都是:为了改变。人工智能的到来、学习路径的多元、思维方式的重塑,面对这个迭代的时代,未来已来,而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改变,每一个有着一份责任感的人都会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忧虑,为了改变,改变现有的学校样态、改变自我的现有样子、改变学校团队的模样……于是我们确定一个宗旨:成事,研究有突破;成人,成员有发展。

2.相知:我们为什么而行走?

总得有人去摘星星,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存在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团队成员都凝聚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抵达教育人生的未来;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指向创新人才早期启蒙的学科育人路径,坚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学校学科育人的实践建构,以课程育人为本、学校文化转型、共同体成人、学校新样态发展为引擎,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学校品质发展的基地、成员成长的摇篮、成果辐射的中心、资源分享的源地。以对话哲学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成为地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校新品质研发基地,带动育人生态的发展。

3.相约:我们朝着哪一个方向出发?

朝着“学科育人”的同一方向,我们从三个维度相约了目标:一是工作目标,研究实践中提炼出共性方式,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成果辐射的分享中心、新样态研究的资源基地、校长成长的生命林子。二是研究目标。未来学校的竞争力来自内生的原创力,围绕研究课题《指向创新人才早期启蒙的学科育人建构》,强调行动中反思与调整,注重前设计基础上的动态生成,教育实践行为改进的过程。在创造教育的未来教育生态圈构建中,形成学科育人的课程样态、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方式、文化引领的管理模式,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提高学校发展生态;三是发展目标。运行期间,工作室成员(含主持人)在学变革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不断提高对创造教育各要素的敏感性与实践性,能至少完成一项或几项要素的变革,成长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用心办学的领跑者。

二、学习场:劳模创新工作室学习样态的另一种表达

常州市庄惠芬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组建时,我曾对成员的阅读做了一次调查,发现三种现象:一是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教师很少能挤出时间进行学习;二是无论骨干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大多沉迷在名师案例的阅读中;三是成员所在学校也会推荐一些书,但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或者交一篇心得了事。于是,如何激发工作室成员的专业阅读和自觉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寻找时间轴破不学之难,让学习成为自我的使命

学习是自我的使命,因为每个人都想遇见最美的自己;在学习中如同照镜子,会看到美的自己、帅的自己也会有丑陋的自己;对照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学习是自己完成自我的修行:

开启一段“时光”:成员学习坊。开阔三维视野:管理的视野、儿童的视野、文化的视野。共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移动你的巴士》《未来简史》《幸福教育的样子》《教学律令》《学校课程规划》;采用三种阅读时光:导读:每月的问题引领式的导读;自读:主题学习与泛在学习;荐读:每月一主题与每次一交流,每人一点评

形成一个“群落”:网上学习群。我们单独组建了一个工作室学习微信群,每周五晚上七点-八点半是我们在网上集体学习时间;每一次都有领导者在CCTALK,或者喜马拉雅等进行提前录制导读或者直播导读,图文声并茂;一章一章啃读《学校转型》《课程的力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书籍,在群里的对话思辨和交流总能对照集团的现实和问题以及对策,很具有实效。

组接一串“课堂”:研讨日分享课堂。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理念,每一个月的工作室研讨日,我们开启了连续的分享课堂,从《管理者的素养》《改造我们的团队》《管理者的情商》《学校转型》等多个维度进行参与式体验、互动性对话、转型性建构。

2.打开空间轴解视野之窄,让学习成为团队的使命

学习是团队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的成长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教师要立德树人,那我们拥有立德树人的能力了吗?教师要改革创新,那么我们拥有改革创新的力量么吗?

每周相约星期五。在工作室成立那年,我们开启了每周相约星期五的卷入式学习。工作室成员约定每周五晚上7点至9点半在QQ群中学习和讨论创想育人的某个主题,由不同成员担任主持人,采用五道茶的方式展开。第一道茶是主持人导读,大家在共读基础上进行参与式分享;第二道茶是聚焦事先提交的问题,大家围绕网络、期刊和书籍的学习讨论,解决一周创想育人中遇到的问题;第四道茶是领衔人给予引领和指导,对成员的学习情况做相应点评;第五道茶是对形成的相约星期五的学习实录做网络成果发布。不知不觉,每一次相约星期五的学习沙龙结束时常常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

每年共享式书单。工作室领衔人每学年都会开出书单,确定10本共读书目;每月一次的工作室主题活动辟出40 分钟做专题导读。为了使大家的阅读常态化,每一位导读员都是煞费苦心、八仙过海,有的会安排成员进行批注式阅读的展示和分享;有的会在锦囊中准备20个问题,让阅读者随机回答,以衡量每个人的阅读程度。

每月差异化研读。找准自己的学习坐标定向阅读。每个成员都有不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研究方向以及独特的教学追求。因此在学习场域里,既需要相互结伴而行的共读,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定向阅读。我们让每个成员设计自己的阅读坐标系:横轴是基于本体性知识、教育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背景四个维度,每个成员设计自己的阅读图谱;纵轴是从案例类书籍——经验类书籍——分析类书籍——原理类书籍——哲学类书籍几个阶段,每个成员寻找自己的阶梯。每个成员需要在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拾级而上。

三、研究场:劳动创新工作室梦想图谱的另一种实现

课题来自问题,工作室成员围绕儿童学习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启研究之旅, 使每个成员在理性思考与感性实践之间积极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

1.从不同版本教材中梳理学科育人模型。

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基于创想育人理念的学科三材开发”。我们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关注教材、研究教材、设计学材,工作室对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版不同版本教材进行了分析解读,寻找不同版本教材中相同的模型和线索。我们主要将研究任务细化成14个具体条目,主题涉及什么是育人模型,大家理解熟知的学习方式有哪些,教学素材选择、课堂结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练习设计的策略、教师的教学调控、教学预案的执行、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对教材的执行与改造、教学模式的构架等。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学段教材的梳理,我们做了100多个案例,以少胜多,为广大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抓手和策略。

2.在不同课型研究中形成类化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们的研究从一个点出发,在研究中注重学习内容与儿童认知结构的匹配,通过系列子课题的研究互动推进,从一个点出发,在教学文化与教学学习之间建立多元联系。在不同年段做不同课型的建模,分析研究,形成精品课例。每一次研究活动,我们会对3-5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工作室成员合理分工,提前15分钟开课前会议, 分配观察内容和观察对象,各成员从不同视角统揽全课,对课堂教学成效进行深度剖析,领衔人以更广阔的视野加以解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3.在不同问题破解中形成课题群落。

工作室采用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式,从中小学学科教育衔接的基本要素分析入手,以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为指向,研究初中和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要求、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差异,进而探索初中和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工作室以主课题的开题与实施、评估与结题为时间序列,在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与科研工作的前沿性上做文章,推进各成员校在课程改革中形成共性的思考与个性的创造。同时,鼓励各工作室成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建构工作室主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群。以课题研究的视角,课程体系的视野,整体推动各成员校的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四、组织场,劳模创新工作室专业自觉的另一种行走

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

1.组织文化,从他组织——自组织——共同体的递进

他组织的建立。我们首先形成一个工作室组织:室里有分工:有领衔人、有工作室主任、站长、成员,每人有项目、每人有分工。有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学习研讨制度、津贴申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有机制:建立章程、运行机制、成果奖励制等。同时建立联合研讨的立体平台,与市内外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研究活动,还在网络建立了微信公众号。

自组织的建构。每个成员的成长还需要不同的成长期、成长方式,于是我们形成《常州市庄惠芬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专业新生活手册》,提出成员新基本功要求。把握成员成长期:新手阶段、潜力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从文化、管理、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学习研修等方面提出了清晰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目标。设立成长营,制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

共同体的形成。工作室通过优化各子课题组的研修机制、统筹规划,形成成员风格塑造、出格培养、入格培育的名特教师成长团、青年教师成长团、潜力教师成长团等多种共同体的组建,通过专题性、长程性、针对性地开展研修。形成一种志同道合、共生共荣、团队互助的文化。形成成长林:从规划—手册-实施-评估,通过机制的创生以团队群带的方式类化关照,为类人群的差异发展创设不同的支持系统,促进内觉,主动发展

2.团队文化,从他生长——自生长——共生长的蜕变

他成长。工作室成员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期制定学期个人发展计划。工作室对新手、成熟、骨干、专家型的管理者进行分层培养,架构以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为先行者,骨干校长、新手校长积极跟进、分层协同发展的优质校长梯队。每一年期末,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在领衔人和其他成员的引领下进行年度评估,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地判断。

自成长。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坚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奋斗,通过成长共同体这一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对于一个共同行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它的存在在于一群人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么一个间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组织,更多在于唤醒生命自觉、张扬生命个性、引领可持续发展,是个体对教育价值追求的自我认知,在教育价值观的认同与自我重构。

共成长。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而工作室的成长共同体的建设则是充分地发挥了雁阵效应。充分发挥头雁的作用,成长雏雁、用强成雁,形成雁阵。工作室发挥名师团队的资源效应,以“1+10+N”的工作模式辐射到团队周边的学校、区县乃至新疆、西藏、河南等地区,在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中培育优秀校长教师;在服务中历练自我、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研究中沉源。

每个一个生命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场景式、朋辈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觉悟,让每个人成为乘数效应者,生长乘数效应力量,成员学校成为乘数效应学校,那么中国教育的千般风姿、万般风度的教育梦就能精彩绽放。

 

主办单位:常州市总工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和平北路166号

电话:0519-8810612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6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