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传统制造产业工人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级对策建议思考
发布日期:2024-05-17  来源:劳经部

江苏钢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薛金奇

引言:在如今大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及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环境风云变幻莫测,知识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更新使得传统型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产业技术工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何寻求解决办法,提升管理创新工作成效,让创新焕发工作活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摘要:本文对江苏钢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锐)产业工人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传统制造企业激发职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简要说明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探讨解决职工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工技术创新

一、背景说明

职工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职工技术创新一般包括工作创新、学习创新、科技创新等内容,是能够给企业创造一定效益的行为活动。在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既是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唯一途径。

伴随着国家经济调控,铸造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产品同质化程度加剧,为此公司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赢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公司确定了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驱动企业发展的新战略。

在建立科技创新集体合同协商制度之前,公司多年技术津贴不涨,完全由集团公司决定,公司单方制订的《专利奖励办法》充斥不合理条款,公司无法一一兑现,且面向太窄,无法激励大多数员工积极性,技术人才流动率增高,职工技术创新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创新概念的思想认知

公司大部分职工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普遍存在认为创新就是管理部门的事,是搞技术工程师的事,不想去做,担心增加本职工作量,没有把创新作为提升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的抓手。一线员工对管理创新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传统概念上的“颠覆式”的创新,认为创新就是“高大上”,没有认识到创新不仅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也需“接地气”,不知道如何挖掘创新项目,不知道如何把好的想法、先进的经验转化成成果,进行推广应用。部分员工经常抱怨找不到创新的源点,自己没有创新的能力也懒得去创新等等,出现了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现象。同时,部分员工并没有真正立足岗位,沉下心来深入思考本岗位的创新工作应该如何去做,不同程度存在新思路太窄的情况,对创新的认知局限在技术层面的创新上,没有大胆思维,深入思考,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其实还包括理念、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创新。

(二)综合素质不高

一线员工层次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精益管理理念工具方法理解掌握不到位,习惯将精益管理定义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延续,没有很好地将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融入日常,造成了精益管理模式“空对空”现象,而无精益管理实际的局面。有的有经验没有学历,有学历没有经验,部分员工工作内容单一,决定了其知识层面比较窄,再加上部分一线员工因工作性质的原因,缺少与外界的学习和沟通,因此自主创新的路子越走越窄。公司部分职工的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文化层次低,即使有创新想法,也不能将其整理成文,导致一些“新方法、新点子、新技术”不能有效实施。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顶层设计还需完善,对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系统谋划不足,对创新重大问题、重大任务和战略方向指导不够。奖励激励机制还需要优化,实施专项奖励力度不够,奖励类别和范围还需加大,项目评审、奖励标准还需要优化,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激励机制还需完善。

二、一线工人创新能力提升实现途径

(一)定义创新及面向

技术创新是指员工立足自身岗位,围绕方针分解目标与岗位工作现状提出的以技术革新、工艺优化、能耗降低、质量改进、技术经济指标提高、设备效能提升以及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为内容开展的专项技术活动,让员工认识到创新在工厂的每个工岗。

(二)坚持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职位有多高,能力就有多大,必须经过艰苦学习,不断磨砺,反复实践。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必须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不断丰富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招法的能力,丰富培训方式,把课堂搬到一线,融入时间,提升培训效果,大力推行网上课堂,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培训内容化整为零,分割成不同层面的知识点,建成适合公司文化的企业网上大学,最终形成培训—提高---创新--一再提高--一再培训--一再提高--一再培训。用好师徒结对,用好到时引路

(三)构建上下齐动的创新模式

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与探讨,对员工培训常抓不懈,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知识,拓宽自身创新知识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期加强互督互学互鉴的交流学习,将相互间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灵感,更好发挥员工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

(四)搭建好创新平台。

组建创新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原则,以业务归属分类,选取能力较强的员工,整合队伍。建立创新工作室,不断扩大员工创新工作室的覆盖面。

(五)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制度保障,对于创新成果不仅以数量论成效,同样要以质量论成效,充分发挥创新小组成员的专业作用,制订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对于创新成效不佳的团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指导。一是畅通员工发展通道,根据不同员工的特长构建员工发展的四条通道,即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经营管理通道、专业管理通道、技能发展通道,为每位员工提供适合其特点、有益其发展的职业规划。二是探索阳光绩效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员工多技能发展、创新改善、合理化建议、安全问题追溯、日常考核激励、星级晋升管理为主要功能模块,形成员工学技能、比创新、赛绩效的浓厚氛围。通过工作技能、工作责任、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四个维度的岗位价值评估。

(六)创建“问题文化”理念

我们将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汇报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的问题文化作为塑造企业职工团队精神的重要支柱,以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为抓手,注重发现职工创新潜能,对于员工的创新成果,尊重员工的劳动结晶,用创造者的名字来命名,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改造创新的积极性,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组织力量予以实施和推广。

 

主办单位:常州市总工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和平北路166号

电话:0519-8810612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6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