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深耕群众性创新创造 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5-11-18  来源:溧阳市总工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溧阳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正全力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首要任务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我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溧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本报告通过梳理我市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更好组织动员全市职工为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组织、重点企业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我市“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核心部署,在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系列实践,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工力量”。

(一)机制“筑巢”,优化创新制度环境

立足制度建设根本,构建多层次职工创新激励体系,让创新有保障、有回报。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工信局等部门出台《溧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激励办法》,推动企业建立小改小革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将创新绩效与职称评定、技能等级晋升、收入待遇直接挂钩,形成“制度保障+物质奖励+职业发展”的三维激励框架。部分企业推行“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与“三绝”(绝技、绝活、绝招)创新行动融合模式,将其与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创新工作室建设深度结合,持续催生大量一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显著经济效益,实现“技术红利”向“发展红利”的高效转化。

(二)“破壁”协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破解创新资源分散难题,构建多元协同创新载体。企业内部,成立跨车间、跨职能的项目攻关组和QC小组,打破部门壁垒,针对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平台载体层面,全市已建成一批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集聚技能人才、攻克生产难题、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阵地;工会统筹层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建立“双师”(工程师+工人技师)协同机制,常态化开展“全员创新创效竞赛”“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活力迸发。

(三)源头“掘金”,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着眼长效发展,构建“培、赛、践”全链条创新育成体系,夯实创新生态根基。在培育环节,通过建立“师带徒”机制、打造线上学习平台、定制化培养方案、建设内训师队伍等方式,夯实职工技能基础。在竞赛环节,举办溧阳市“三个十大”“五小”职工科技创新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催生出一大批优秀创新成果;在实践环节,联合相关部门定期举办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行业技术论坛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创新、时时都在创新、处处体现创新”的浓厚氛围。

这些探索实践有效提升了职工队伍创新素质,为我市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强化基层科技创新支撑、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创新氛围不均衡,基层参与度有差异

创新认知存在“温差”,部分中小微企业职工仍存在“创新是专家的事”“与普通工人无关”的认知偏差。从产业分布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氛围浓厚,但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创新动员不足;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有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而中小微企业因资源有限,难以有效激发一线职工创新潜能。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效动力待强化

激励体系存在“短板”,虽多数企业建立奖励措施,但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一次性物质奖励,轻中长期权益分享,部分企业仅对获奖成果给予现金奖励,股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应用较少;重成果奖励,轻过程激励,对创新探索中的阶段性进展缺乏认可,难以调动持续创新积极性;重大企业保障,轻中小微企业覆盖,中小微企业因资金压力,存在奖励标准不清晰、兑现不及时、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职工创新成果对企业降本增效的贡献难以精准量化,“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厚酬”的分配机制未完全落地,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不紧密,正向激励循环尚未形成。

(三)转化服务有瓶颈,协同效能未释放

成果转化存在“堵点”,职工创新成果多为“小发明、小革新”,虽贴近生产实际,但缺乏系统化升级和市场化包装,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过程中面临“中试难、推广难”问题。服务体系不健全,市总工会与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够常态化,缺乏集成果评估、专利申请、技术交易、融资对接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部分职工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成果易被模仿,专利申请、维权援助等服务覆盖不充分。此外,创新成果与产业链需求对接不畅,工会组织在推动成果向上下游企业推广应用方面作用发挥有限,导致“金点子”难以转化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金果子”。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要求,为推动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深度服务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示范引领,营造全域创新氛围

以制度刚性保障氛围营造,让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建强阵地辐射带动。深化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倾斜,逐步实现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创新工作室全覆盖。通过“名师带徒”“技术巡诊”等方式,将创新理念、技能方法辐射至更多职工,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二是深化宣传凝聚共识。整合溧阳融媒体中心、工会新媒体矩阵等平台,开设“溧阳工匠创新故事”专栏,宣传一线职工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在企业、园区设立创新荣誉榜、成果展示角,定期举办“职工创新成果展”“创新经验分享会”,破除创新神秘感,强化“创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认知。

(二)健全激励体系,强化创新动力保障

对标二十届四中全会“强化创新激励保障、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求,构建全链条激励机制。一是推动专项集体合同覆盖。市总工会牵头推进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签订,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将创新成果奖励标准、收益分配比例、知识产权归属、职业发展通道等核心内容纳入合同,以契约形式保障创新者权益。二是完善多元激励组合。推动企业建立“即时奖励+中长期激励”机制,对小改小革成果实行“即报即评即奖”,对重大创新成果探索实施股权、期权、项目分红等激励。将创新业绩作为职称评定、技能等级晋升、评先评优的“硬指标”,明确高级技师、劳模评选中创新成果的重要权重。三是强化中小微企业支持。设立市级职工创新专项扶持资金,对中小微企业的优秀创新项目给予奖励,对开展创新激励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破解中小微企业激励难题。

(三)构建协同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全流程转化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市总工会联合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提供成果评估、专利申请、技术交易、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建立职工创新成果数据库,推动符合条件的成果纳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车间”普及活动,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职工和企业维权意识。与专业律所合作建立“职工创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为职工提供专利申请代理、侵权维权等公益服务,推动企业建立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三是深化产业链协同转化。定期举办“成果对接会”,推动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应用。组织劳模工匠、技术骨干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技术赋能行”,帮助企业对接适用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应用—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溧阳市总工会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全市职工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为溧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更为磅礴的“工力量”。

 

主办单位:常州市总工会

地址:常州市和平北路166号

单位联系电话:0519-88106128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只处理网站问题。)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6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