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文龙 通讯员虞宙)2017年2月9日上午,2017年常州司法行政便民惠民八件实事正式发布。
2017年度,常州市司法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司法行政服务推进年”活动为抓手,积极履行法律服务保障职能,办好司法行政便民惠民八件实事,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度及对政府服务的获得感。
一是细化公证为民举措。在常州公证处建立“家事公证服务队”,免费提供家事法律咨询,办理继承、遗嘱、家庭财产分割等家事业务,壮大绿色继承模式;各公证处成立调查核实机构,主动介入调查线索核实,减少需要由当事人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免收当事人公证咨询费,为特殊困难或特定当事人定制有关公证服务事项,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减免公证收费,减半收取重特大灾害事故当事人的财产公证费用。推进公证信息平台深度应用,按照“互联网+公证”线上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在先办证功能。
二是组建12348法律服务队。开展民意访问征集、公证调查取证、巡回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预约上门法律服务等;针对公民一生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角色的法律需求,分类建立法律服务资源库,有针对性地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求学留学、劳动人事关系、子女抚养、财产继承等法律服务产品,为群众提供“私人法律顾问”服务。
三是加强法律援助惠民力度。适当降低法律援助的标准,扩大法律援助受援面,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丰富法律援助产品,提供除案件代理以外的其他法律援助增值服务;建设完善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组织名优律师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咨询和办理;建立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动态需求备忘数据库,实现应援尽援;在各看守所、法院设立值班律师工作室,为相关当事人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为军人军属、农民工、未成年人、失独家庭、家暴受害人及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建立公证、司法鉴定与法律援助“一站式”衔接办理制度,全年力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0件。
四是推行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各辖市(区)司法局建立远程视频会见室,服刑人员亲属经批准可在辖市(区)司法局与本省在监服刑人员进行视频会见,为因路途遥远经济困难老弱病残的人员提供会见探视便利,减少奔波,减轻经济负担。
五是做好解戒人员后续照服工作。对全市强制隔离戒毒解戒出所人员,1年内提供心理辅导、帮扶救助、戒毒支持等服务,确保本市解戒人员后续照管率不低于85%,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戒治成果。
六是搭建法律服务信息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基本信息、资质能力、专业特长、诚信信息等,为群众提供查询、核实、选择等服务;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普通群众视察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考察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窗口单位,借助《政风热线》加强问政效能,扩大群众知情权。
七是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建成全省首家“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构建集法治宣传教育、法律风险防范、法律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经济法律服务保障体系。筹建非公经济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加强法律风险研判分析预警提示;提供咨询、救济、代理等法律服务。针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通过12348平台、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等平台及时发布法律风险预警和法律知识提示,强化涉侨台企业经济风险法律防控,依法维护在常涉台企业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八是提升普法惠民质效工程。新建10个部门法类法治主题公园,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体验馆、史良故居暨法治文化馆、司法行政服务为民展示中心等普法实体平台并对外开放;设计整合实体平台,打造网络版“常州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立70家普法成员单位参与的普法“微信联盟”,在保留相关媒体既有专栏前提下,进一步打造“有请大律师”学法电视栏目,开设“一‘鉴’定争,一‘证’止纷”电台节目;在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100个法治公益书屋,组织法治文艺惠民1000场次;根据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预约,提供专门的普法宣传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