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绝不仅仅是经营数据的快速增长,而是要在绿色、创新、高质量上想办法,走出一条全新的绿色转型之路。
赵从亮作为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技改办主任,凭着一股子对技术工作爱琢磨的韧劲,为企业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并打造了全国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线。老家在淮安的他,更是把遥观当成了第二故乡,20多年时间里,赵从亮从一名普通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获评武进区劳模、常州市劳模。
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赵从亮就进入新华昌工作。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他特别爱琢磨技术上的事情,公司生产上一有技术、工艺上的问题,他总是铆足劲想方设法解决,几年后就当上了工艺科长。正是由于对技术的不断“琢磨”,他创新设计并总结的《内面漆自动喷及自动回流过滤法》等30多项创新成果都付诸应用。其中《漆渣处理循环使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每年可回收漆渣并利用达400吨,每年可为公司增效600多万元。
2011年,新华昌公司年产8万个集装箱,生产中需要大量油漆,随之而来的是有机废气排放。经测算,1年有机废气排放量约1500吨。这对环境而言,是污染源,若能回收利用,则是企业的生产原料。爱琢磨的赵从亮,利用自己“应用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家环保公司专家合作,开发集装箱喷漆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在开发集装箱喷漆有机废气处理装置过程中,需要测量废气在不同温度下排放量的数据。他三天两头就要钻进去测试,有时候夏天40多度高温,每次测完浑身被汗浸湿,他不管不顾,又忙着去统计、测算。一些工具买不到,就想方设法自己制作。经过1年设计、制作与安装,处理装置终于在2012年底研发成功并投入运行。
废气末端治理虽很成功,但源头治理更重要,2016年,赵从亮开始琢磨水性漆涂装线,用半年多时间确定了方案,比行业要求还超前半年,生产线真正从源头解决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问题,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绿色生产线。
因为在技术上的贡献,2017年12月,新华昌成立了赵从亮劳模工作室。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赵从亮20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我对琢磨技术这件事感兴趣”,在被问起这么多年为何能一直保持着对技术工作的“初心”,赵从亮淡淡的说道。
2018年,新华昌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式开工,依托“赵从亮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和团队成员每天驻扎在工地,关注设计中的每个细节、解决工程施工中的难题、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直至2019年3月31日,全新的自动化集装箱生产线正式试生产,52台焊接机器人整齐上岗,预处理冷作加工和涂装工段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车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业工人由原来700多人减至500多人。
在建设自动化生产线的那段时间。“根本没有什么休假的概念,就是过年,年初一在家歇了一天,第二天又到公司里去了”,赵从亮说,上千套设备全印在自己脑子里,为了一个方案冥思苦想,下班的路上经常下错了高架出口,早晨送孩子上学错送到了公司,吃饭的时间也是曾想的走神,半夜里忽然想到一个技术关键突破的可能,就设计演示到天亮,经常会整夜睡不着觉。有时候,为了第二天能够正常安装设备,半夜想到工地上还可能存的问题,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着电筒踩着泥泞赶到工地现场,进行测量复核。
1998年,新华昌公司年产5万个集装箱。经过20年发展,如今年产25万个。产能的增长离不开技术的贡献,从最初机械式生产到如今自动化生产线,离不开赵从亮与他的团队画出的“环保曲线”的完美支撑。
未来,赵从亮信心满满,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支持下,加快推动新华昌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智造制造的生产链协同管理,推进“智改数转”,做到制造有手、机器有脑、数据上云,早日让新华昌成为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的标杆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