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新时代产物,凝聚着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劳模工作室作为工会组织的一种全新的工作形式,为企业生产提供动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作用。
2019年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李承霞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全国劳模李承霞领衔,团结带领一批生产技术骨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以增强全体员工自主创新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为工作重心,不断培育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优能力,依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协作、技术发明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积极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员工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一、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思考与实践
李承霞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组织发动职工群众参与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充分发挥劳模引领示范作用,凝聚全员创新活力。工会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活动中,注重统筹规划,加强过程管控,强化示范引领,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了公司的科学发展。
(一)顶层设计规划,凝聚创新合力
1.注重顶层设计
按照企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制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创新工作制度机制,在公司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由集团副书记专门负责,健全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支持、工会牵头、部门配合、劳模挂帅、职工参与,凝聚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的创建格局。
2.明确创建定位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在技术、业务、管理、科研等方面有专长,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岗位技术能手作为成员,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及管理培训活动的创新型团队。他们“传帮带”活跃在生产一线,围绕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培养劳模和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倡导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引领广大职工向模范学习。
3.规范创建标准
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及组织协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主体,以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术培训为主要任务,要求具备工会组织、有创新团队、有工作条件、有经费保障、有创新成果等“五有”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队伍好、创新条件好、工作机制好、创新业绩好、示范效应好的示范工作室“五好”标准,持续推动工作室创建规范化。
(二)创新工作体系,提升工作效力
工作室将创新、培训有机联系,探索了实践“红色引领提供向力、平台搭建凝聚动力、横向协同助推合力”的建设模式,构建了基于“创培一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1281”工作体系,以党建引领工作室建设为总抓手,以科技强企,人才兴企为两大阵地,以技能培训、竞赛比武、技术革新、技术标准、科技项目、专利论文、班组建设、QC项目等为攻克方向,达到促进员工全面成长、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共同富裕。
1.红色引领提供向力
工作室负责人为全国劳动模范,每次开完会议,及时领会会议精神,第一时间对工作室的成员进行精准精神传达并率先贯彻落实。通过比武建功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使员工自觉投身到建功立业中来;在互相比较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厘清努力方向。同时,立功竞赛与文明创建有机结合,延伸到党、团、工会等工作中,延伸到“文明职工”“标兵班组”“工人先锋号”等创建中来。
2.平台搭建凝聚动力
工作室是职工成才的“孵化器”,通过技师讲授、技术研讨、典型案例示范、设备模拟仿真、岗位实地培训、兴趣引导等方法,丰富青年成才成长路径,着力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员工。为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工作室在以往师带徒活动的基础上推出了“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新职工三年培训计划”“班组核心能力建设”等提升项目,激发青年员工创新潜力,这些计划通过为新入职员工和企业中优秀青年员工确立成长导师、量身定制成长目标,不仅推动了青年员工的成长、更为优秀的青年员工搭建了展现平台。工作室是技术比武的“实训场”。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提出“大培训、大比武、大提升”的比武建功实施方案,将技能比武、各项专业劳动竞赛与劳模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提高了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杨毛洁、杨静、孙蒙蒙等7位员工被评为天宁区岗位技术能手。工作室是服务推广的“前哨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编写技术改造案例集、制作教学视频等为员工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实施以Q C成果为基础,助推创新成果落地,提高生产工作安全性和效率。
3.横向协同助推合力
整合工作室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与协作单位、职业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探索企业发展创新动力。通过跨部门专业合作,开展多维度交流,拓宽职工的创新视野及范围,丰富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库。将生产、营销等专业与信通、互联网等专业优势互补,以大数据、与智能机械集成系统有效解决生产与管理瓶颈问题。
(三)加强过程管控,提升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建设
公司完善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相关基础设施条件,明确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应具有功能明确的固定工作场所且面积不少于 60 平方米,场所的工作室标牌、组织机构等内容上墙布置规范,充分展现劳模精神、企业文化、职工风采、成果展示。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员工感受到技术创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到管理有制度、研发有资金、活动有场地、展示有平台。
2.加强团队建设
劳模创新工作室面向企业全体职工,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根据工作室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工作室人才优化和团队建设,推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劳模作为岗位带头人,吸收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有创新热情的职工参与。目前,工作室共核心成员10 人,近 285 名职工参与了工作室活动,工作室累计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技能竞赛近40场,累计参与员工达12000人次,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35项,取得创新成果8项.达到了“树立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提升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3.加强项目管理
规范对工作室创新项目的管理,每年年初,在广泛征求各岗位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年度创新项目计划,分批次立项,经相关专业部门审核通过后以正式文件印发。每个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成果进行申报,组织成果验收、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管理和表彰奖励工作。工作室通过推进会等形式定期监督研究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为创新工作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全过程、全周期管理。
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承霞先后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获常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获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作室10名核心成员中,有1名天宁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有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常州市文明职工,7名天宁区岗位技术能手。2019年工作室获得常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获得常州市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获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2023年获常州市工人先锋号。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公司将继续以劳模创新为引擎,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企业活力,在创新道路上不断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