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一社区工联会、社工室组织“共享暑趣角·托班成长营”的20多名学生,走进3位劳模家里,当起“小记者”采访不同领域的劳动模范,在聆听故事中感受劳模精神的力量。
劳模桌前的“小问号”
活动现场,退休职工劳模陆建荣、退休社区书记劳模张建新、拖拉机厂退休劳模陈明期,早早在家里等待小记者们。
工联会志愿者给孩子们发了“采访提纲”,上面有“您是因为什么事迹被评为劳模的?”“退休后怎样继续发挥劳模精神的?”等问题。拿到提纲,孩子们立刻围在劳模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了起来。
陆建荣爷爷指着墙上的奖状,笑着说:“我当年在厂里搞技术革新,一年帮厂里省了不少原材料,就被评上了劳模。”孩子们盯着那些有些褪色的奖状,眼里满是好奇。张建新爷爷则拿出一本厚厚的会议记录:“这是我当社区书记时记的民情日记,退休后呀,我还在帮社区调解邻里矛盾呢。”
家里的“奋斗故事”
陈明期爷爷的家里,摆着一台老式拖拉机模型,这是他当年工作时的“伙伴”。“我在拖拉机厂,不管多复杂的故障,都想办法修好了。”陈爷爷给孩子们讲起自己带着工友们加班抢修机器的故事,“那时候经常住在厂里,就想让拖拉机早点投入使用。”
当被问到退休后怎么发挥劳模精神时,陆建荣爷爷说:“我现在在社区巡逻队,每天看看小区里有没有安全隐患,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踏实。”张建新爷爷说:“我依然在社区的民情茶座,给居民讲解最新的政策,丰富大家的生活。”
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在采访提纲上认真记录。小宇指着陈爷爷手上的老茧问:“爷爷,您的手是不是修拖拉机磨出来的呀?”陈爷爷笑着点点头,孩子们顿时发出一阵惊叹。
笔记本里的“大收获”
采访结束时,孩子们拿着记满答案的采访提纲,请劳模们签名。小宇在本子上写道:“陆爷爷说,认真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工一社区工联会负责人表示,把采访地点设在劳模家里,能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劳模精神。接下来,还会组织孩子们把劳模故事编成小节目,让更多人了解劳模的“了不起”。
|